蘋果健康咬一口
  • 健保診所查詢 科別
      • 牙科
      • 中醫科
      • 不分科
      • 家醫科
      • 內科
      • 兒科
      • 耳鼻喉科
      • 婦產科
      • 眼科
      • 外科
      • 復健科
      • 骨科
      • 皮膚科
      • 精神科
      • 神經科
      • 泌尿科
      • 麻醉科
      • 急診醫學科
      • 神經外科
      • 整形外科
      • 放射診斷科
      • 放射線科
      • 病理科
      • 核子醫學科
      • 職業醫學科
      • 口腔顎面外科
      • 解剖病理科
      • 放射腫瘤科
      • 齒顎矯正科
      • 臨床病理科
      • 口腔病理科
      • 洗腎科
      • 口腔診斷科
  • 每日健康報報 日期
    • 2022-08-13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12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11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10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09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08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07 健康報報

最新十大死因出爐,癌症死亡創新高!醫籲:注意「三高」恐成癌症候選人

  •   新聞
  • 投稿作者
  • 初秋

文章 參考資訊

近日衛福部公布110年最新國人十大死因統計,死亡人數為184,172人,比起109年增加了11,105人。根據統計按照死亡人數依序排名為:1.惡性腫瘤(癌症)、2.心臟疾病、3.肺炎、4.腦血管疾病、5.糖尿病、6.高血壓性疾病、7. 事故傷害、8.慢性下呼吸道疾病、9.腎炎腎病症候群及腎病變、10.慢性肝病及肝硬化。

注意「三高」恐成癌症候選人,三高為大多數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之一。注意「三高」恐成癌症候選人,三高為大多數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之一。

110年十大死因,高血壓性疾病、糖尿病、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增加較多

與109年相較,有些許名次變化,高血壓性疾病排名由第7名升至第6名,事故傷害則降為第7名;以死亡人數來看,除肺炎減1.4%外,其餘項目都有增加,以高血壓性疾病(+17.6%)、糖尿病(+11.0%)、慢性下呼吸道疾病(+10.3%)增加較多。就性別觀察,110年男性死亡率均高於女性,其中差異較明顯之死因為慢性肝病及肝硬化男性死亡率為女性2.6倍,慢性下呼吸道疾病2.4倍,事故傷害2.3倍。

「癌症」更是蟬聯40年為十大死因第一名,死亡率與標準化死亡率均有增加

衛福部也指出因受人口老化影響及110年1月有1/3為低溫影響(增加1,808人),另受COVID-19疫情影響死亡為896人(包含國人於國外死亡57人),110年死亡人數較109年增加了11,105人,65歲以上占9成3。其中「癌症」更是蟬聯40年為十大死因第一名,110年死亡人數為51,656,佔所有死亡人數的28%,死亡率與標準化死亡率均有增加。

觀看整體而言,北投健康管理醫院錢政平副院長指出,國人的健康威脅有幾項值得關注的焦點:人口老化、癌症死亡創新高,及糖尿病、高血壓性疾病、慢性下呼吸道疾病死亡明顯增加。

錢政平醫師也進一步說明,台灣老年人口年齡結構快速高齡化,早在2018年已進入為高齡社會,推估將於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。隨著年齡增長,除了難以避免的身體老化衰退,疾病的風險也會提升,尤其是癌症好發年齡大多是到了50歲以後大幅提升。統計也指出110年國人癌症死亡有8成6集中於55歲以上族群,因國人越來越長壽,要如何「降低癌症的發生及死亡風險」,將成為每位國人都該正視的重要課題。

注意「三高」恐成癌症候選人,三高為大多數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之一

國人的糖尿病、高血壓性疾病死亡明顯增加,錢政平醫師也提醒民眾,這樣的數據也顯示更需加重視「三高問題」,除了三高本身會帶來的健康傷害,也會同時將自己默默推向成為國人頭號殺手「癌症」的候選人,因三高為大多數癌症背後的危險因子之一。

另外,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包含慢性阻塞性肺疾病(COPD),包括肺氣腫和慢性支氣管炎,以及哮喘、肺動脈高壓和職業性肺病。其中,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一年有超過5千人因COPD死亡,約9成COPD患者都是因「吸菸」引起,常發生於男性較多。而吸菸背後可能帶來的健康危害,除了COPD,也可能伴隨心血管疾病、骨質疏鬆、糖尿病、肺癌等共病,加快死亡的腳步,也可能導致週遭親友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提升。

「早期發現癌症,並及早接受治療」已是被醫學界證實可大幅降低癌症死亡率。錢政平醫師表示以現今「預防醫學」的角度,民眾更要學會如何讓自己避免成為癌症候選人做起,應把握健康生活五原則,「戒菸檳酒」、「均衡飲食」、「規律運動」、「體重控制」、「定期篩檢」。

預防醫學很重要,健檢時間一次看清楚

針對健康檢查方面,錢政平醫師建議,從30歲開始就可以為自己安排每年一次基礎健檢(身高、體重、抽血檢查或局部超音波);40歲開始,開始進入熟齡階段,也是人生的中壯年黃金時期,可依照自身狀況或家族史加入部分癌症篩檢(基礎健檢加上重點癌篩,40~50歲階級好發率較高的癌症有乳癌、口腔癌、大腸癌);50歲後,癌症篩檢及心血管疾病檢查成為重點項目,除了基礎健檢,國人好發率第一的「大腸癌」及死亡率最高的「肺癌」兩項篩檢千萬不可少,若經濟上許可,建議可為自己安排一次全身零輻射磁振造影(MRI),不具輻射線,還能將全身多方切面以高階影像呈現出來,可清楚顯示出腫瘤發生位置,甚至是疾病早期細微異常病灶,幫助自己有機會在疾病發生以前,搶先逆轉勝。



癌症死因醫籲

每天1萬人確診癌症!權威機構發布的10條「飲食防癌建議」,收藏 癌症
2 年前

每天1萬人確診癌症!權威機構發布的10條「飲食防癌建議」,收藏

臨床研究:每天吃核桃可抗乳癌 促進癌細胞凋亡 癌症
3 年前

臨床研究:每天吃核桃可抗乳癌促進癌細胞凋亡

首例癌症免疫療法納健保,誰受惠? 癌症
4 年前

首例癌症免疫療法納健保,誰受惠?

癌細胞「害怕」的3種食物,每天都吃,癌症或許會遠離你! 癌症
3 年前

癌細胞「害怕」的3種食物,每天都吃,癌症或許會遠離你!

抗癌第一湯!經常喝一碗,不給癌症留機會!趕快學好~ 癌症
2 年前

抗癌第一湯!經常喝一碗,不給癌症留機會!趕快學好~

高精準個人化癌藥篩選晶片 癌症精準醫療新突破 癌症
8 個月前

高精準個人化癌藥篩選晶片 癌症精準醫療新突破

癌症要不要治?尤其是晚期癌症,關鍵還在於你有多少錢能接受治療 癌症
2 年前

癌症要不要治?尤其是晚期癌症,關鍵還在於你有多少錢能接受治療

癌症最「偏愛」這4個身體部位,提前篩查,就能避免太多悲劇 癌症
2 年前

癌症最「偏愛」這4個身體部位,提前篩查,就能避免太多悲劇

肝癌是絕症嗎?中醫師:養肝是每天要做的事 癌症
3 年前

肝癌是絕症嗎?中醫師:養肝是每天要做的事

病從口入!醫生警告:這3種食物或許會讓你吃出癌症,趁早改掉 癌症
1 年前

病從口入!醫生警告:這3種食物或許會讓你吃出癌症,趁早改掉

抗癌革命!改變日常生活的錯誤選擇,有助降低癌症死亡率 癌症
3 年前

抗癌革命!改變日常生活的錯誤選擇,有助降低癌症死亡率

得了癌症,還能活多久?壽命長短,取決於3點 癌症
3 年前

得了癌症,還能活多久?壽命長短,取決於3點


健保診所查詢

健康報報

【新冠肺炎/不斷更新】今日本土新增21056確診個案!30多歲男染疫發病當天「意識不清」亡
【新冠肺炎/不斷更新】今日本土新增21056確診個案!30多歲男染疫發病當天「意識不清」亡
四分鐘「平坦小腹」動作教學!告別小肚腩、下腹凸出,一週立即有感、輕鬆練出馬甲線
四分鐘「平坦小腹」動作教學!告別小肚腩、下腹凸出,一週立即有感、輕鬆練出馬甲線
「即興演出成經典」的韓劇片段!姜其永《禹英禑》超多即興,《社內》金旻奎摘眼鏡超慾
「即興演出成經典」的韓劇片段!姜其永《禹英禑》超多即興,《社內》金旻奎摘眼鏡超慾
失眠多吃3類食物! 醫讚:「天然助眠劑」超好入睡
失眠多吃3類食物! 醫讚:「天然助眠劑」超好入睡
肝基會歡慶成立28年!推動全民腹超 邁向肝病防治「最後一哩路」
肝基會歡慶成立28年!推動全民腹超 邁向肝病防治「最後一哩路」
他吃「益生菌」肝臟化膿...6週才出院 醫勸8種人別吃:恐敗血症
他吃「益生菌」肝臟化膿...6週才出院 醫勸8種人別吃:恐敗血症
健康網》半夜上廁所當心暈厥 專家:年長男性需留意
健康網》半夜上廁所當心暈厥 專家:年長男性需留意
健康網》餐間幫孩子解嘴饞 國健署:掌握2關鍵
健康網》餐間幫孩子解嘴饞 國健署:掌握2關鍵
健康網》選太陽眼鏡顏色非重點 食藥署授3招挑選法則
健康網》選太陽眼鏡顏色非重點 食藥署授3招挑選法則
健康網》罹癌高風險因子 研究:吸菸、高齡都要小心
健康網》罹癌高風險因子 研究:吸菸、高齡都要小心

健康影音

蘋果健康咬一口
© 2020 蘋果健康咬一口. All Rights Reserved.
關於我們 | 隱私權政策 | 意見反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