蘋果健康咬一口
  • 健保診所查詢 科別
      • 牙科
      • 中醫科
      • 不分科
      • 家醫科
      • 內科
      • 兒科
      • 耳鼻喉科
      • 婦產科
      • 眼科
      • 外科
      • 復健科
      • 骨科
      • 皮膚科
      • 精神科
      • 神經科
      • 泌尿科
      • 麻醉科
      • 急診醫學科
      • 神經外科
      • 整形外科
      • 放射診斷科
      • 放射線科
      • 病理科
      • 核子醫學科
      • 職業醫學科
      • 口腔顎面外科
      • 解剖病理科
      • 放射腫瘤科
      • 齒顎矯正科
      • 臨床病理科
      • 口腔病理科
      • 洗腎科
      • 口腔診斷科
  • 每日健康報報 日期
    • 2022-08-13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12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11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10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09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08 健康報報
    • 2022-08-07 健康報報

4類人容易「二度感染」新冠!醫曝研究:年輕人、女性小心了

  •   新聞
  • 投稿作者
  • 亦蘭

文章 參考資訊

▲▼新冠肺炎三級警戒降級前 台北車站周邊周一上班人流。(圖/記者屠惠剛攝)

▲確診過Omicron後,仍可能二度感染。(示意圖/記者屠惠剛攝)

記者張乃文/綜合報導

指揮中心6月21日公布新冠「二次感染」定義,但詳細流程有待配套措施完成後再另行公布。而過去確診Alpha或Delta變異株,後續確實有可能不會再次感染同株,但是Omicron的情況似乎有所不同,對此醫師也整理二次感染機率比一般人更高的4大族群,要多加留意。

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日前召開專家會議討論二度感染定義,醫療應變組副組長羅一鈞表示,彙整專家會議上的文字意見,從寬認定3個月內符合2條件屬「重複感染」,但需要做好相關配套與更改申報碼等流程,才會正式對外公布。家醫科醫師陳欣湄在《》指出,過去確診前幾種變異株,確實可能不會再感染,但以Omicron的情況,未來得到的機率都還無法判斷。

[廣告]請繼續往下閱讀...

陳欣湄說,知名醫學期刊曾做過相關研究,以下4大族群二次確診機會比一般人還高:

1.女性族群:醫師表示,這其實是統計資料顯示的結果,目前原因仍不曉得,但統計出來,再度有症狀者會多出1.2倍。

2.20至39歲族群:雖然同樣未能了解原因,但醫師推測,應是年輕人第一次感染,因為症狀相對不那麼嚴重,心態上也會較為放鬆。

3.接種疫苗超過120天的族群。

4.第一線醫療人員。

陳欣湄說,假設上述的族群自己涵蓋兩個,即便確診過也千萬不能馬虎。但若是還沒確診過的人,要如何做好防護?醫師則說,其實這與「最後一劑疫苗的施打時間」有點關聯。國外研究顯示,疫苗有不同面向的保護,首先要先知道的是,疫苗本身對我們的需求,因為疫苗是為了降低確診後中重症程度跟死亡的機率。

陳欣湄接著說,而隨著接種後的時間越延長,防護力也確實會下降,義大利國家衛生局就曾分享兩個統計數字,第一,在打完疫苗後90天,保護力會垂直落下,降低約44%,再過一個月則會再降10%,

▲經痛,月經,睡覺,MC,失眠,外漏,生理期。(圖/記者謝婷婷攝)

▲營養師強調,生病期間最重要的就是好好休養。(示意圖/記者謝婷婷攝)

營養師宋明樺接著提到,因為無法避免疫情,如果不幸確診,在病程中,還是要麻煩大家執行兩件事:

1.盡可能休息:營養師指出,她聽到身邊很多人分享,就算染疫了還是會花時間追劇、居家上班,但生病了就是要好好休息。

2.營養保持足夠:不管是身體或心理的不舒服,都會影響到食慾。宋明樺說,營養對於對抗病毒而言是基本原則,不過也因為生病的人對於飲食均衡相對難達成,因此最重要做到的是「熱量要夠」,想知的東西幾乎都可以盡可能吃,尤其是小朋友或長者,如果食慾已經不好,還吃太過清淡的飯菜,其實也會食不下嚥。

宋明樺說,只要願意,其實冰淇淋、愛玉或優格等,在生病期間都還是可以讓患者吃。「重點是熱量要拉上來」營養師提醒最重要原則,並多喝水。至於很多人會喉嚨痛,則可用薄荷喉糖讓疼痛舒緩,同時手邊的營養品或保健品也能持續補充。

宋明樺認為,營養的支持不論是哪個時期做好,對於病程的縮短或嚴重程度都會有正面影響。

陳欣湄也補充,在正常生活中,對於「豐富且多重的營養」就應補足,疾病的輕緩度也有加分效果,透過原型食物攝取各式各類的營養是很重要的環節。



疫苗宋明樺陳欣湄健康2.0社區感染台灣防疫新冠疫情

破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 數據、懶人包一次看 疫苗
1 年前

破解新冠疫苗十大迷思 數據、懶人包一次看

不吃鹽≠健康!2族群注意 醫示警「吃太淡」4慘況:嚴重恐致命 健康2.0
1 年前

不吃鹽≠健康!2族群注意 醫示警「吃太淡」4慘況:嚴重恐致命

高端、AZ、莫德納怎麼選?前台大醫師比較4款疫苗:誰保護力好、副作用少? 疫苗
1 年前

高端、AZ、莫德納怎麼選?前台大醫師比較4款疫苗:誰保護力好、副作用少?

偏頭痛如大象在腦中狂奔 有這5大症狀應就醫 疫苗
11 個月前

偏頭痛如大象在腦中狂奔 有這5大症狀應就醫

民進黨最新民調:近5成民眾願意施打疫苗 泛藍支持者僅3成5 疫苗
1 年前

民進黨最新民調:近5成民眾願意施打疫苗泛藍支持者僅3成5

謠言終結站》奇美護理師整理施打疫苗注意事項? 查核平台:誤導大眾 疫苗
1 年前

謠言終結站》奇美護理師整理施打疫苗注意事項?查核平台:誤導大眾

台東縣擴大疫苗接種 今尋覓可供百人以上施打場地 疫苗
1 年前

台東縣擴大疫苗接種今尋覓可供百人以上施打場地

輝瑞疫苗保護力降至不足50% 原因一篇看懂 疫苗
1 年前

輝瑞疫苗保護力降至不足50%原因一篇看懂

接種COVID-19疫苗後,何時可產生保護力?指揮中心這樣說 疫苗
1 年前

接種COVID-19疫苗後,何時可產生保護力?指揮中心這樣說

駝背角度如鞠躬 兩階段手術身高120拉直變165 疫苗
11 個月前

駝背角度如鞠躬 兩階段手術身高120拉直變165

吃蔬食怕營養不夠?營養師「4撇步」秒懂攝取關鍵 疫苗
8 個月前

吃蔬食怕營養不夠?營養師「4撇步」秒懂攝取關鍵

脂肪因子與動脈粥狀硬化的關係 NEW 疫苗
11 個月前

脂肪因子與動脈粥狀硬化的關係NEW


健保診所查詢

健康報報

【新冠肺炎/不斷更新】今日本土新增21056確診個案!30多歲男染疫發病當天「意識不清」亡
【新冠肺炎/不斷更新】今日本土新增21056確診個案!30多歲男染疫發病當天「意識不清」亡
四分鐘「平坦小腹」動作教學!告別小肚腩、下腹凸出,一週立即有感、輕鬆練出馬甲線
四分鐘「平坦小腹」動作教學!告別小肚腩、下腹凸出,一週立即有感、輕鬆練出馬甲線
「即興演出成經典」的韓劇片段!姜其永《禹英禑》超多即興,《社內》金旻奎摘眼鏡超慾
「即興演出成經典」的韓劇片段!姜其永《禹英禑》超多即興,《社內》金旻奎摘眼鏡超慾
失眠多吃3類食物! 醫讚:「天然助眠劑」超好入睡
失眠多吃3類食物! 醫讚:「天然助眠劑」超好入睡
肝基會歡慶成立28年!推動全民腹超 邁向肝病防治「最後一哩路」
肝基會歡慶成立28年!推動全民腹超 邁向肝病防治「最後一哩路」
他吃「益生菌」肝臟化膿...6週才出院 醫勸8種人別吃:恐敗血症
他吃「益生菌」肝臟化膿...6週才出院 醫勸8種人別吃:恐敗血症
健康網》半夜上廁所當心暈厥 專家:年長男性需留意
健康網》半夜上廁所當心暈厥 專家:年長男性需留意
健康網》餐間幫孩子解嘴饞 國健署:掌握2關鍵
健康網》餐間幫孩子解嘴饞 國健署:掌握2關鍵
健康網》選太陽眼鏡顏色非重點 食藥署授3招挑選法則
健康網》選太陽眼鏡顏色非重點 食藥署授3招挑選法則
健康網》罹癌高風險因子 研究:吸菸、高齡都要小心
健康網》罹癌高風險因子 研究:吸菸、高齡都要小心

健康影音

蘋果健康咬一口
© 2020 蘋果健康咬一口. All Rights Reserved.
關於我們 | 隱私權政策 | 意見反映